观察先立后破:新视角下的结构连贯性探讨
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,并做出了重大部署,强调了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,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新质生产力。他指出,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意味着放弃传统产业,应避免盲目跟风和泡沫化,也不应一刀切。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、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,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、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发展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理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,掌握科学的方法,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、发展规律、工作关键和政策尺度。本版从今天开始推出一系列评论,旨在促进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,增强主动性,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。
“吞”进一根线、“吐”出一件衣,“智慧纺织”成就全球最大羊毛衫集散中心。石头化为薄丝,设备不断升级,核心技术支撑全球最大玻璃纤维生产基地。合众新能源汽车落户,带动产业链崛起,智能汽车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50亿元。在浙江嘉兴桐乡市,原来的桑蚕丝、化纤丝、玻纤丝、纺织服装“三丝一纺”,与现在的智能汽车、智能计算、智能传感和工业互联网“三智一网”,齐头并进,有立有破,编织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“路线图”。
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“先立后破”,这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,也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论。“立”意味着首先确立基础性和先导性,必须避免未确立基础就急于破坏。要有所准备,不能仓促“破”去传统产业,否则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断层。必须注意时机和效果,在新动能形成之前不宜过快地“破”。
山西着力推动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,使电网稳定性和绿色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,推动两个能源赛道互补互动、协调发展。实践表明,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应轻易放弃传统产业,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行事。
“破”紧随其后,打破旧的束缚才能为新动能创造发展空间。在安徽合肥经开区,日立园区退出的724亩土地吸引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、龙讯半导体等企业落户;合肥济钢日力的327亩低效用地被海尔集团重新利用,建设智能工厂和产城融合示范基地;自2019年以来,该经开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约31%。只有果断淘汰落后产能和过时技术,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。
只有“立”而不“破”,旧弊得不到去除,最终也难以实现立起来。正如总书记所说,“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,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”,这样才能促进新动能的孕育和壮大。立与破,虽然对立但又统一,都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。只有重视立与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,才能推动创新。
如何破解科技与经济“两张皮”?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,“合同科研”收益决定财政资金支持额度;“团队控股”确保研发团队拥有成果所有、处置和转化权利……江苏省产研院通过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促进“实验室”与“生产线”紧密对接,助推“样品”转化为“产品”,累计成功转化7000余项成果,孵化1200余家企业,服务超2万家企业。
如何发展科技金融,避免“脱实向虚”?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。要加强对新科技、新赛道、新市场的金融扶持,培育新动能和优势,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,“股贷债保”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。要依法监管科技金融活动,完善相关机制,防止泡沫化和无序化。
时代不断进步,每一次“变革”都是对上一次“重建”的提升;每一次“重建”也为新的“变革”创造空间。千方百计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,“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创新和产业化的机制”,必将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