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 注册 退出
信息详情
  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房屋出售 > 房屋出租
中国科学家的里程碑:发表于《Nature》的第一篇论文
0
  **** 联系人:

对于科研人员而言,在《细胞》(Cell)、《自然》(Nature) 和《科学》(Science)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可谓梦寐以求。

其实,早在清朝末期的 140 多年前,中国人就曾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——《考证律吕说》。

《自然》杂志由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创刊于 1869 年,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,也是目前全球最权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。

这篇文章发表于《格致汇编》1878 年第 7 卷,后由《格致汇编》的主编傅兰雅翻译成英文,并于 1881 年发表于《自然》杂志,是中国科学家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。

该论文纠正了著名的伯努利定律,引起国际上巨大反响,《自然》杂志编辑评价道:"这非常出奇",这也是《自然》杂志创办以来首次出现中国人的名字。

其作者就是被誉为晚清科技总设计师,启蒙了整个中国近代科学的徐寿。

徐寿(1818-1884),字雪村,1818 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老师家庭,年仅 5 岁便丧父。

除了是中国第一个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论文的科学家,徐寿还有许多与清朝格格不入的"第一"。

他建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、第一艘轮船、第一艘军舰,创办了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,组织了第一场科学讲座,出版了第一本科技期刊,翻译了第一批化学著作...

徐寿自幼聪颖,不仅熟读诗书,而且对古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,深受母亲和亲友的赞赏。

在科举考试中,他却连秀才都没考上。母亲的去世更是让他痛感学习八股文毫无用处。

于是,他毅然放弃了科举仕途,转而投身"经世致用"之学——科学。

他涉猎的科技领域极广,包括音乐、几何、力学、矿产、汽机、医学、光学和电学,几乎无所不学。

当时根本没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,徐寿也不知道"科学家"为何物。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与现代科学理念完全一致。

他如饥似渴地翻阅历代科技典籍和西方科技著作,推崇"究察物理,推考格致"的求实精神。

徐寿为了验证科学知识,曾亲手制作了指针指南针、炮用象限仪,以及结构复杂的自鸣钟。自鸣钟中,报时的鸟儿栩栩如生。

除此之外,他还研究制造了数种古代乐器,这些乐器也引领徐寿走上了更为广阔的科学道路。

一次,徐寿在县城为他人修理七弦琴时,凭借精湛的手艺和谈吐,吸引了举人华翼纶的注意。华翼纶希望为小儿子华蘅芳(青年数学家)寻找一位师友,辅助其学习科学技术。

徐寿和华蘅芳志趣相投,相见恨晚,成为忘年之交(徐寿比华蘅芳大15岁)。在闭关锁国的清朝,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科学知识十分有限。

徐寿和华蘅芳结伴拜访各种“科技发烧友”,只要获得一本科学书籍,便互相抄录、学习新知识,并进行交流。

一次,他们在上海寻书时,发现一本新编译的西方近代科技书《博物新编》。这本书虽是欧洲普通的科学常识,但对比清朝的科技水平,徐寿仿佛穿越到了未来200年。

得到《博物新编》后,徐寿立即开始验证书中的科学理论和实验。他动手能力极强,许多实验器材都是自己制作的,例如将水晶图章磨成三棱镜,用于研究光的折射和光分七色。

徐寿不仅进行验证实验,还能触类旁通。他尝试了许多《博物新编》中尚未定论的实验,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。

他还认真研读了《博物新编》中关于现代蒸汽机原理的内容,并经常前往西洋人的轮船上探究其制造方法。

在闭关锁国的清朝,徐寿的“奇技淫巧”备受瞩目,他的事迹很快传到了洋务派曾国藩的耳中。当时为洋务运动发愁的曾国藩,邀请徐寿等人前往安庆机械所工作。

1862年4月,徐寿等人进入安庆内军械所后,第一个任务便是“自制轮船”。虽然造船业一直是古代中国的一大优势,但与西方近代由蒸汽机驱动的铁甲船相比,差距十分明显。

但徐寿凭借对蒸汽机的熟稔,以及华蘅芳在数学上的帮助,完全白手起家,设计出了轮船图纸,甚至自己锉出了所有零部件。他的儿子徐建寅也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,协助解决各种难题。

三个月后,中国人自主研制的首台蒸汽机问世。

1864 年,徐寿等人完全依靠国人的力量,打造出完全国产的“黄鹄号”蒸汽船。当“黄鹄号”试航靠岸时,曾国藩对徐寿、华蘅芳等人大加赞赏:“洋人的巧思,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!”“黄鹄号”的下水,也让徐寿在科技界声名鹊起。

随后,徐寿荣获清同治帝御赐的“天下第一巧匠”牌匾。徐寿并没有因此骄傲,反而将牌匾收起,不示于人。在他看来,轮船早已在世界各国航行近半个世纪,清朝还自诩第一,这在洋人眼中只会成为笑话。

1867 年,徐寿因其卓越的才华调任江南制造总局,负责军工生产。他并不认同当前洋务派只重技术,不求科学原理的思想。一上任,他便根据民族需求向曾国藩呈交四项建议:一是开采煤炭炼制钢铁;二是自行制造大炮;三是训练轮船水师;四是翻译西方书籍。

中国科学家的里程碑:发表于《Nature》的第一篇论文

但曾国藩的思想高度与徐寿尚有差距。当时,他只想着用“洋技术”造出轮船,对本国的科技发展和领悟西方真正的科学理念并无太多兴趣。曾国藩以“除了轮船之外的事务,不要再随意展开”为由,拒绝了徐寿的所有请求。

近代首艘军舰“惠吉号”应运而生。虽然徐寿遵照上级的指示“专心”制造轮船,但他私下并未放弃自己的设想。前三条建议未获批准,他不再执着。但对于第四条“翻译西书”,他始终无法说服自己放弃。

自初读《博物新编》以来,那种“开眼”和“穿越”的感受始终萦绕在徐寿心头,他希望将这种感觉传递给更多的人。遭到曾国藩拒绝后,他迂回地找到江南制造局会办冯骏光和沈宝靖,试探性地提出先翻译几本西书试试效果。

这一“曲线译书法”既不得罪曾国藩,又可以开始翻译西书。自然而然,冯、沈二人同意了徐寿的请求。随后,试译的三本书完全印证了徐寿的预想,改变了曾国藩以往的反对态度。他不仅赞赏有加,还大力支持,并建议“另设学府专门学习翻译”。

在徐寿的推动下,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,徐寿担任总管。为了更好地翻译西书,徐寿聘请英国传教士傅兰雅、伟烈亚力等人负责口译。而徐寿、徐寅成、华蘅芳等精通西方科技的中国人则负责理解和记录。徐寿持续翻译西书历时 17 年,译著共计 137 部,约 290 万字,尤以化学译著著称,被誉为近代化学先驱。

QQ: 微信:
网友回复
加载中~